湖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湖的读后感1因为常常在一个人寂寞的时候,一些小小的事就会勾起内心的伤感。但是有时伤感也有其美妙的一面,至少它让寂寞不在寂寞,因为内心的伤痛就会使人忘记寂寞的存在。
秋天又来了,秋风也来了,它吹过大地,吹进了我的心。看着窗外的落叶和卷起的尘土,《瓦尔登湖》中的一句话一字一字地跳了出来,“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叫的潜水鸭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想说我并不比黄昏下飘落的枯叶更孤独,我并不比满天的尘土更寂寞。至少还有几个可以交流的人。但我有时候又想自己到底有几个真正可以诉说和倾听的朋友。又一次的寂寞,又一次的伤感。
正因为如此,今天打开QQ,一条信息出现在我的眼前,刺痛了我的心:“对不起,你的世界将不会再有我”。我就问她为什么,是我做错了什么?她说:“不是你的错,别了,不要想念我,好好照顾自己。”她是我网上认识的一个朋友,我们聊得很开心,这使我孤寂的生活有了些许的乐趣。但她现在说我的世界将不会再有她,沉寂,沉寂,我的心里唯有一片沉寂。我拿起手边的《瓦尔登湖》,眼睛湿了又湿,不是因为失去了她,也不是因为同情梭罗的寂寞和孤独,反而是一种渴望——渴望生活在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
那里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人随之而产生的一些事,而这些事绝不会和伤感搭上边,当然也不可能与快乐有关系。有的只是寂寞,而且这寂寞也不会引起内心的伤感。这不是很好嘛,至少对我来说就不错了。
“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门窗大开,一只看不见也想象不到的蚊虫在我的房中飞,它那微弱的吟声都能感动我,就像我听到了宣扬美妙的金属喇叭声一样。这是荷马的一首安魂曲……”是啊,这是一首多么美的诗啊!没有叫喊声,没有打闹声,没有车轮碾过的尘嚣声,又的是一种超于尘世的宁静祥和之声。我也有伙伴,“我发现我自己突然跟鸟雀做起邻居来了…我不仅跟那些时常飞到花园和果园里来的鸟雀弥形亲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惊诧的森林中的鸟雀亲近了起来……”因为它们虽然更有野性,但没有心机,没有欺骗,是值得信任的,和它们的生活虽然孤单,但轻松,自由。
我常常做着瓦尔登湖式的梦:一座山谷,一个小湖,一片竹林,一两只仙鹤,这就是我的全部。晨起在林中抚琴,午间和仙鹤嬉戏,黄昏坐于山顶看夕阳西下后的余辉。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也许,大都数的人会说除了寂寞我再也看不到什么了。但我真的喜欢。
瓦尔登湖,当你用伟大和纯净的情怀向我走来时,我多么想马上投入你的怀抱,融入你的生命当中,成为你的一部分。这只是一种空想,我只有时常抚摸《瓦尔登湖》,回味其中梭罗的孤单和寂寞,就像在回味自己已走过的人生一样。
我想梭罗是幸福的,因为他有瓦尔登湖,于是,我想我也是幸福,因为在寂寞中我有《瓦尔登湖》——这是一本使我感到幸福的书。
湖的读后感2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湖的读后感3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 ……此处隐藏5226个字……人生存的状态生存。而这片安置着心灵的宁静,整个人,自里到外自人格至双手之独立与完整的神圣土地,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
为了人的独立与完整来,只是顺道欣赏自然,可《瓦尔登湖》中依花大量笔墨来写自然之景,笔调同样都十分清丽,营造出朦胧而高远的意境,具有很浓的浪漫色彩。为何?只因自然能使人忘却红尘中的纷纷扰扰,遇见最最纯粹的“我”,认识到世界只是折射到自己意志中的表象。虽说意志与表象同为世界的两面,但毕竟表象是通过意志才到达我们主体的。如果天天疲于奔命,总是看着人情百态,只会忘记自己的神圣,终日浮于表象之上;如果日日辛劳,忙着逐名逐利,便会失去人性中最高洁的品性,使对自身意志的感知渐渐麻木。
我们其实可以拿梭罗与陶渊明作个对比。陶渊明是因看不惯世道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隐居不仕,他最直接的目的是回归田园,回归自然;但我们从他的《桃花源记》仍能看出,他于社会的理想。梭罗则是为保全自己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来到瓦尔登湖,他从未有过隐居江湖之中,寄情山水之间的想法,他也未曾对社会有过理想。二者首先于社会的看待姿态有很大不同,陶渊明为社会之暗逼迫而出世,但自始至终未忘记人民之疾苦,自始至终未放弃对理想社会之追求,于社会情结颇深;而梭罗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意识,自我的完整,偏重于“我”。肯定会有人说,梭罗过于自我,未免会有自私自利之嫌。这观点我不妄加以评判,但我还是喜欢梭罗,喜欢他的随性,喜欢他对人的完整性的追求。
毕竟,若我们只是社会中一个个小小的零件,我们如何仰望那黑色夜空与那点缀其间的点点繁星,如何为之深遂,沉寂而心痴如醉,如何以之洗尽我们沾染红尘的灵魂呢?
湖的读后感9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湖的读后感10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沐浴着冬日阳光的铺满松针的小径,那些在清澈湖水里游弋的银色鳟鱼;那些恣意盛开的蓝菖蒲,像冰蓝的火焰轰轰烈烈地燃烧在短暂的花季:那些春末夏初时突然晕开了绿色的白桦,挺拔地朝向湛蓝的天空:还有那道湖面上架起的神奇虹桥,那串挂在屋檐下的晶亮冰凌。当然,他一定会记得在田埂上挥动锄头的日子里,汗水顺着脸颊淌下,他看着它融进土地,内心生出满足愉悦的情绪;在悠然荡漾于湖面的午后,他伸手轻轻拨动碧绿的湖水,一只细长的虫子摆着身子惊慌地跑开了。
梭罗,我念着他的名字,抚摩这本《瓦尔登湖》,感受到一种令人震惊又无比神奇的力量。世上竟有这样一个人,他用两年的光阴离群独居,以证明人类实际上只需要最简单的物质资料即可过上正常而充实的生活。梭罗,他于简单的生活里寻觅着宁静,他心如明镜,涟漪不起。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淡定从容,是一次思想崇高的涅槃。可是,这位哲人的名字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够记起?
或许,物欲横流的当今,人们已经遗忘了阿卡德米学院的林荫道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于“世界是否真实?我们是否应当追寻现世的幸福”的争论;人们也许不屑于“荒山野屋间二三素心之人培养之事”的成就境界;人们也许偶然听到“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时低头一阵轻愁,终究还是匆匆而去。
是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迷失了我们原本明澈的双眼,是喧嚣嘈杂覆盖了朴实和谐的自然之音。灯红酒绿的酒吧,人声鼎沸的商场,不安的灵魂游走在寂寞的都市里。有人抱怨社会的残酷,有人质疑生活的意义,还有人忙碌地奔走,却陷入更茫然的空虚。我们在红尘里沉浮,找不到心灵栖息的港湾。心是何物?身是何物?为何眼前总有漫天尘埃?
茫然间,窗外有一阵清风拂来,吹开桌头《瓦尔登湖》的书页。有一股油墨的芳香袭来,我一声叹息,仿佛这一声叹息可以减轻我思索不得的苦恼。低下头,细细抚摩着右手粗糙的茧,恍惚中,才想起自己竟快过了十八个春秋了。为名次痛苦过,为富足得意过,却终究未能参透生活的真谛。我望望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准不是在为更舒适的生活忍受着压在肩上的沉重担子?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关注心灵太少,所以,我们注定浑浑噩噩地走在路上,寻不得片刻宁静。
一千多年前,一个人写下这样几句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清峻的面容像是佛龛上盛开的白莲,朗朗的声音清泉般滋润世人燥热的心田。他就是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第六代祖师慧能。若有这样一份境界,纵然山崩海摧,沙起云行,总得一份超然清幽。纵使在霰雪无垠的冬季,纵使哲人的脚步声已经远去,我依然记得瓦尔登湖碧绿、深幽的平静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