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设计

《春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1-26 08:08:29
《春日》教学设计

《春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日》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巧:

1、精确、流利.有情绪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精确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知道多音字“更”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不同读音。

3、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受课文大意,想象文中所刻画的美好情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重复诵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美与内在美。

2、引导学生表达对诗的理解。

3、利用思维导图练习抓住事物的特点说话。

情绪态度、价值观:

1、培育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绪。

教学筹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思维导图背诵)

一、从生活入手,谈话引入

师:炎热的夏季阻止了春的脚步,但是我们在诵读中又一次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再一次走进春天。

二、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9课《春日晨景》,下面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

(师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答出以后,教师追问“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春日的晨景中吧!自由读课文,在读书过程中,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然后给同桌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2、投影出示生字

3、指名读(交流识字方法)、齐读、开火车读

五更,更好,天欲晓,春渐浓,杏花,新荷,漫坡两岸,堂前,层层碧

引导学生认识多音字“更”,并引导学生运用。

师:恭喜大家闯过了生字关。

四、品读课文,感受意境。

师:这么美的诗,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用心想象一下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欣赏吧!再读课文之前,请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读书提示。

1、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画面。

2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读这些句子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交流,利用句式:我喜欢,因为我想到了。

学生交流

五更天欲晓,三月春渐浓:“更”是古代计时的单位,一更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从晚上七点钟开始,我们刚才提到的三更半夜,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候,“五更”大约就是现在的早晨三点到五点之间。“五更天欲晓”就是天快要亮的时候,对应题目中的“晨”。春渐浓,指春的气息越来越浓,春的颜色越来越浓。

两岸青烟杨柳绿,一园细雨杏花红:杨柳吐出新绿,远望如烟;杏花在微雨的沐浴下红得更加娇艳;绿叶映衬着红花,另人赏心悦目。好美丽的一幅春景图。

堂前住燕子,篱下飞鸣虫:空中燕子飞舞,篱笆下飞虫低鸣,春天就是这样热闹,充满生机与活力。

新荷浮水层层碧,小草漫坡片片青:新长出来的荷叶碧绿碧绿的,一层一层浮在水面上,小草长满了山坡,到处都是青青的,满眼的绿色。

3、师:听了同学们的表达,老师发现大家都是善于观察、乐于表达的孩子,诗中描写的画面这么美好,那我们就美美的读出来吧:

(播放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同桌互读。)

指名读,全班齐读。

五、拓展延伸,讴歌春天

师:读的真让人陶醉!诗人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杨柳如烟,杏花微雨,燕子衔泥,飞虫鸣叫,新荷小草,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春景图。大家看,思维导图不仅能让我们把课文分析得条理清楚,还能帮我们整理记忆,背诵得更快!我们要学着画思维导图,用思维导图。诗中描写了春天,那夏天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夏天用思维导图先画一画,整理好思路,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吧!

(学生画,然后指名全班交流展示)

六:作业超市

1、根据思维导图完成写话练习。

2、自选超市(二选一)

(1)课下搜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整理在采蜜集中。

(2)画一幅《春日晨景》的诗配画。

《春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道德目标: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积极进取

情知目标;乐于分享,能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尊重他人,能仔细聆听他人的发言

认知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4、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自学+讲解+讨论互学

【教学过程】

过程

修改意见

互阅作业

互阅《补充习题》二(1)三(1)

感情调节

1、全班齐背《江南春》

2、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板书课题,齐读,解释

4、简介程颢

自学

要求:(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边读诗句边想诗句的意思

互帮

1、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互相启发

2、解释“余”

3、小结: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

释疑

反复品读,精读古诗

自学提示: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反思

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适度作业量

《补充习题》第二题

板书设计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余心乐

傍花随柳

【知者加速】

回忆自己所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 ……此处隐藏19480个字……学习一样,今天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看书上的插图,他笑得那么灿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你理解吗?

(他看到景色很美丽,所以微笑!、他感到难得的轻松愉悦,所以笑。这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内心快乐,偷着乐。)

(评价:你们可真是他的知音。揣摩的很有见地,不仅丰富了诗人的感受,而且更多地融进了自己的理解。)

(2)、但是 ,当时的人们理解他的心情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解词:时人:当时的人。 识:知道、理解。余:我。(你知道“我”在古代还有哪几种称谓吗?台、吾、余、印) 谓:认为。 偷闲:忙里偷闲。

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人们不知道此时我的心里是多么快乐,还以为我是在学年轻人的样子,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去玩耍呢。)

是呀,因为诗人平时忙于讲学,整个心思用在了传经布道上,哪有闲暇赏花观柳、沉醉于春光之中呢?今天,偶然出门散散心,适逢风和日丽,花香柳眉。作者这份痴迷的模样,如痴如醉,简直返老还童一般,别人怎么不认为他是一个老孩童——将谓偷闲学少年。

(3)、能读出诗人的这种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表现了内心读后的欢乐情怀,有景有情,可以说是——情景交融。写诗如此,我们平时写作文也是如此,在写景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心情。

2、对比感悟。

编写教材的学者对于每一篇课文的选择和编排都有着独特的用意,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回顾一下我们上学期所学的24课《古诗两首》:《元日》和《江雪》。它们有着相同点,那就是都是描写冬日的景象,但又表达着作者不同的情感:《元日》在热闹中蕴含着王安石对于推行新政的一种理想与期盼;《江雪》在孤独寂寞中寄托着柳宗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

与《春日偶成》编排在一起的是《江南春》,那么你觉得这两首诗又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呢?

请小组四个人合作讨论,然后请一位代表来表达你们一组的意见。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总结:是呀,一样的春景,两样的心境,同样是将春景描写得如此美丽,但前者流露着对南朝灭亡的惋惜,一种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后者则将自己的快乐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一次痛痛快快地读出诗人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文人墨客所描绘和歌颂的对象,今天老师也从中撷取了我自己喜欢的两首描绘春天的诗,请你们自己来读一读。参照学习古诗的步骤,看看你们能从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出示:《春夜洛城闻笛》和《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所以第一首应是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第二首表达了诗人深挚的惜别之情)

六、课后作业:

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可以用诗、用画、用歌来表达你心中的春天。

教后反思

一看到这首诗就很是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生活中的我。“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这首诗让我深深地沉醉在了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有着无限魅力的春天。

一直没有上过古诗的公开课,这次也算是个挑战吧。结合学校“互动课堂,学成导航”的教学模式,我在此课设计了三个主要的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

一是通过品读一二两句诗,让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诗歌所描写的画面。在这两句中,诗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稍做点染,就勾勒出风和日丽,色调和谐的春日美景,使人心领神会,入其境中。 我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紧扣其中的关键词,用文字描绘出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确实不能低估学生的实力,他们所描绘的画面让我非常惊叹,这也就为体会诗人的“乐”铺设了很好的感情基调。 二是让学生由景入境,揣摩诗人内心的快乐。让学生紧扣一个“乐”字,用“时人”的误解来映衬内心的欢乐,用“偷闲”来体会诗人望白云,迎轻风,流连花柳,徜徉河畔,悠然自得之态,让学生反复品读,反复吟诵,读出了一个如顽童的老人,读出了一份悠然自得。

三是让对比读诗。借鉴上学期学过的《元日》与《江雪》两首诗的对比,让学生揣摩编者将《江南春》与《春日偶成》归于一课的用意。由于有了前两首诗异同之处的范例,学生们自然就比较容易地读出了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不仅更深刻地体会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顺利地完成了40分钟的教学,但自我感觉并不是很好,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大的遗憾。

1、忽略了学习诗歌比较重要的“明诗意”这一环节。诗歌不是白话文,其中总有较多的词语是学生不能明确理解的,如果让他们共同探讨也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作为一节公开课,总想让每个环节都顺利地“走过场”,于是索性就将这一环节淡化了。想在想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学生虽然粗略地明白的诗歌的意思,但是对于其中几个生僻的字还是一知半解,并没有真正地学会这首诗。其实,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我应该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效率。

2、不能正确地对待学生学习环节中出现的错误。当学生把“傍”理解为“傍晚”时,我应该让学生再去读“近午天”这几个字,这样学生自然就不会再出现这种理解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的过程,而作为一堂公开课,我更追求的是表面的“流畅”,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有着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知识的“探索者”,没有很好地定位自己与学生的角色。

3、“导航学习”流于形式。四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努力地牵着他们的手在走,特意设计的几个环节也避免不了“牵”的套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语言上,都是努力地引着他们往自己预设的答案上走,并没有真正放手让他们自主学,自主探究。

其实,要真正做到“互动课堂,学成导航”,感觉教师要做的前期工作还有很多。其中正确的引导学生预习就是一个很大的前提,否则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还是比较迷茫的。其次,还要对班上的学生恰到好处地分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同一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利于他们的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碰撞,但不利于后进生的进步。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分成一小组有利于后进生的前进,但他们几乎就没有发言的机会,容易造成小组内的“一言堂”。而且,如何来检查既定目标是否实现,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见解时,我们老师会不会让他们 真正地畅所欲言,会不会正确地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想,短短的40分钟够吗?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到实践中探索,不断改进。

《《春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