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3-22 14:47:25
【精品】说课稿模板7篇

【精品】说课稿模板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马的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明确、集中,但涉及的问题太多,所以围绕活动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选择,确定了六个活动项目:

1、沿坡讨源,见字见马。

2、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3、走进诗的海洋,找寻马的足迹。

4、唇枪舌战。

5、自由畅想。

6、与马共舞。

借本次活动激发学生对马的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为此确定了本次活动课的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关爱动物和崇尚真知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问题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动重点]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若要每个学生每一项活动都参与,耗时太多。因此在活动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与马有关的字词、俗语、谚语、歇后语、诗词、故事、传说等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能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展示成果。

(二)活动过程

由学生组织进行,主要是利用汇报、游戏、评述、演唱等各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首先,主要是借助交流以“马”字为主的字、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了解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与马有关的诸多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收集,并能对该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意识,因其涉及的面较多,所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不同角度进入文化世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其次,是由学生自行收集与马有关的诗词,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材料作为展示成果进行交流,并针对话题中的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思辨问题,崇尚真知的能力。

然后是艺术作品展示,让学生用其自己的方式再现他们心中的“马”,由前面的侧重于对“马”的理性的探讨转为侧重于情感体验与审美观照。展示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说课稿 篇2

活动区活动

在我们班级设计有感官区、科学文化区、日常生活区、语言区、数学区,每个区的材料每一分都是为小班年龄的孩子精心准备的,除了买来的教具更多就是我们老师亲自为孩子准备。孩子选择的余地特别的大,通过他们的自由选择我们进行个别教育。

主题活动

一、设计意图:

我们班现在进行的主题是《春天》,之前我们已经进行过《种植》、《春游》、《春天的花》等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去真切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春的气息,发现大自然中蕴藏的春的秘密;在班级环境中,我们在科学文化去为孩子们准备了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的生长阶段的标本,在墙上张贴春天的风景照片以及春天花卉照片。在不同的活动中,幼儿身心得到陶冶,会不断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如小草发芽了,小花开放了,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春天的勃勃生机,使幼儿进一步萌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幼儿对动植的热爱、好奇是天生居有的。春天是发芽的季节,是茁壮成长的季节。我观察到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新的关注点、兴奋点和新的发展需要,因此组织了认识春笋这个活动,培养孩子的好奇、好问、乐于探索的精神等。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春天里植物喜爱与好奇并探究,帮助幼儿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简单了解笋与竹子的关系。

2.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活动准备

1、春笋每位幼儿一份,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充分探究。

2、垃圾筐两人一个。主要为让孩子能体会友爱、不争抢的美德。

3、视频图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年龄小,利用多媒体能更好的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认识春笋,了解春笋与竹子的关系,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激发幼儿产生主动探索的好奇心,大胆想象表达。产生主动探究春天理的植物的兴趣。

五、活动过程实际思路:

1. 首先 以谜语引题:头戴尖尖茅,身穿节节衣,年年春天理,出土笑嘻嘻。根据幼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我又用比较简单的文字解释一遍。

2. 接着出示春笋实物,抓住幼儿兴趣,幼儿讨论并紧跟着图片等加以解释。设计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请幼儿思考,例如:"笋像什么?"引导幼儿结合实物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讲出春笋的主要特征。还有,如:"笋是什么季节长出来的?""笋长在什么地方?"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明了,每个幼儿通过思考能得出一个较合理的结论,都能有话说。对每一个幼儿的回答,都根据幼儿的个体特点,给予不同程度不同 形式的肯定.在这种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中,幼儿想说 、敢说,喜欢说,不仅初步掌握了笋的有关知识,而且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请幼儿自己动手探究春笋,以自由讨论的形式,教师不筐死话题。充分调动每个幼儿的积极探索的兴趣。

4、教师带领幼儿集体探究

5、如运用师引导全体幼儿说,师生分角色说。这种灵活有趣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说方式,不但极大的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有成效的掌握了有关笋的知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了幼儿注意互相倾听,积极应答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

这是我对《春笋娃娃》这一活动的设计思路,通过这种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了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趣味性。

《纲要》中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本活动就较好地融入了语言、科学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对话等有趣形式,较好地完成了本活动的目标,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2.幼儿主动探索贯穿始终。

如活动前,让幼儿到大自然中主动探索春的秘密;活动中,幼儿自主思考,主动发现,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执教的是《 ……此处隐藏8536个字……p>

利用原理解决简单问题,使学生逐步熟悉原理。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辅导,教师提问 完成一件事情是什么

(四、)小结:

通过例题1、2,师生一起总结:

1、解决有关计数原理的题目,首先要能正确回答完成一件事情是指什么;

2、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方案,是指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任何一类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任务。是不受其他类的限制的,即类与类互不相容。

3、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中的完成一件事需两个步骤,是指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两个步骤,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然后相继完成这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件事。即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依次完成每个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

通过小结加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一步熟练两个计数原理。

(五、)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页的习题1.1A第1,2,3题

2.编一道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答的应用题,并加以解答

五、 本节课的说明:

1、充分利用多媒体,节省板书时间,腾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回答,讨论,交流。因此教学环节的问题、探究、思考、例题都适合用多媒体展示。

2、通过引例、例题、练习及学生举的例子,多次强调要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以此突破难点。通过学生实际举例说明两个计数原理,比较两者的不同,及小结来突出重点。

3、两个计数原理的理解学生并不难,归纳得出两个计数原理,学生感到不困难。因此适合问题式、螺旋上升为主的教学方法。

4、整节课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原理,简单应用,两个原理比较,逐步升华为主轴。力求符合新课表的要求。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 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 解几分之一。

二、教学目标

如何在本单元教学时做到到位而不越位?我参照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为纬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以下三方面: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分数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转入第二个环节:揭示“半个”在数学上可以用1/2表示。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

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我设计了又来了两个小朋友,变成四个小朋友分一个蛋糕,问学生“应该怎样分?”,这里还是要强调“平均分”,让学生说一说: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

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接着是利用课本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 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接着再来估计 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

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 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为了让学生学好《认识分数》这课知识,我是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精品】说课稿模板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