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汇总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讲的是乘法的初步认识、2—5乘法口诀教学内容,内容包括P59例6、“做一做”和练习十二。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提出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在“用数学”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环保教育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具及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师生准备了电脑课件、圆片、学习用具。
二、说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通过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的视觉材料,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取知识。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
四、说过程
(二)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学生的知识是通过感知表象、比较、抽象,最后形成的,所以在例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创设情景、述说图意、分组讨论、归纳、小结4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技能。
1、创设情景
课本第59页例6是“用数学”的内容,让学生根据乘法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显示小象运木头的情形,把课本的静态插图转化为动感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屏幕上出现小象向我们走来,这时,我问:“看看谁向我们走来了?”当学生看到是小象向我们走来时,我再问学生,它们在干什么?有几头小象?每头小象运了几根木头呢?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接着我用电脑再演示小伙伴明明给小朋友提出了“一共运多少根木头?”这个问题。
2、述说图意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大胆述说,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根据问题,从画面收集信息,能用几句话完整地说出图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分组讨论
在学生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分4人小组讨论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参与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个环节既达到给学生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的时间,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的目的。
4、归纳小结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强调:一头小象运2根木头,3头小象运了3个2根,求3个2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然后,让学生口述算式列式有两种情况2×3=6(根)或3×2=6(根)]对这两个算式我都给予肯定,用电脑板书出一种,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和师生交流中,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三)深化练习 巩固新知
在巩固练习方面,我主要遵循知识的再现性、发现性和创新性原则,精心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的练习题,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并不断从学生中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程序,解决疑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完成书中“做一做”题目
例6之后的“做一做”让学生观察画面,练习提出和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教学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根据画面,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学生有的提出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熊有的提出一共有多少只天鹅?一共有多少只猴子?……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和学生一起评价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乘法独立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2、完成练习十二
①完成第一题,呈现一幅小学生给小树浇水的画面,提出“一共浇多少棵树?”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对学生渗透“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教育。接着,提醒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从中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然后着手解决问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②第2题。以学生感兴趣的小兔采蘑菇的事例呈现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请学生说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问题。通过说一说使学生逐渐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步骤)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③第3题是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打开课本,了解每种商品的价格,然后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两个问题,集体订正,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根据题中的商品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也可以用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来挑战同学,让同学帮助解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师生共同总结全课延伸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2—5的乘法口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应该与自己的生活融合起来,并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认识。
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第7册第16课《瓶花》一课,下面我主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 ……此处隐藏7254个字……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运用知识
1、说说下面各题的除数分别看作几十来试商。教师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然后口答。通过全班学生都能说一说这一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四舍”这一试商方法。
2、结合情境算一算:教师出示三题相关这一部分计算的有具体情境的“解决问题”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体会到计算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存在,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确立想学好数学的思想。
在这节课中,为学生构造探索新知的知识基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四舍”这一试商方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学到知识,能力得到发展。
说课稿 篇6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乘小数》。它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小数的计算,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
小数乘以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及整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要求:
1、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和教师引导,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口算、笔算。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交流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感受探索成功的愉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转化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因数中小数位数与积中小数位数的对应关系,悟出“两个因数中的小数位数就是积中的小数的位数”。
二、说教法、学法
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1、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条件,积极营造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来感悟、探究、发现小数乘以小数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如课堂中首先呈现房间平面图,启发学生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说明及依据。教学计算要善于捕捉差距,关注生成。如:通过以上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与经验,紧接着出示阳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两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并在小组里讨论过程中学生自主生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从而真正体现是学生迈过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计算方法。
2、正确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本课力求在每一个环节的推进过程中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与信任,提供其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组际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比如:教材重点组织学生探索笔算的方法,先告诉学生可以把竖式中的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来计算,再结合直观图示讨论,按整数相乘后怎样才能得到原有的数?启发学生理解,把两个因数看成整数,等于把原来两个因数分别乘以10得到整数,因数扩大100倍,积也就积也就相应扩大100倍。因此要得到原来算式的积,应用整数相乘的积反过来除以100。除此以外,学生可以通过单位换算把米化成分米得到的积后再换算成平方米。学生可以通过对笔算结果与估计结果的比较,判断笔算结果是否合理,从而确认相应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在引入“3.6X2.8”时要求学生先用两种方法估算,并说明正确答案的范围,根据以上推断,让学生独立计算,为接下来笔算方法提供一种支持。
三、说教学程序
为充分体现以上的一些设想,本课的具体过程如下:
1、创设情境,引出可探索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住房面积计算,既复习了旧知,又自然的引出了本课要探索的新知,同时,赋予了计算一定的生活意义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感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计算确实是一种需要,产生急于要弄明白的求知心理,激起了探索的欲望与兴趣,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如在创设情景引入的过程中,教师问:“你获取了哪些信息?”可以体现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列式,自己解答,使枯燥知识变成善于学习的知识。
2、对算理和算法的自主探索。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自己去探索,凭学生自己的理解来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营造出继续探索规律,解释新问题的氛围。
(1)独立尝试。学生在独立计算4.2×3.6时,势必会根据对前面小数乘以整数,整数乘以小数的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来进行计算,这一尝试可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计算小数乘以小数时在认知上的难点,为教师接下来有针对性、有重点的教学找准了最佳的切入口。
(2)交流各自的算法与想法。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比如在计算小数乘小数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估算2.8X3.6的结果最大是多少,然后让学生再进行计算。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对学生算法、算理和结果上的对与错不作判断,而是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
3、运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获得方法。
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来指导计算,一方面可加深对算理的理解,提高对算法的感性认识,为归纳出小数乘以小数的法则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在课堂练习环节中,设计了练一练的习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再指名在全体学生面前谈自己的想法与算法,通过计算与交流,学生对小数乘以小数的算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同时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
4、运用法则,进行专项训练与开放训练,以拓宽思维,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