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11-25 09:54:08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

《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 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A、知识目标:

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

B、 能力目标:

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

(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

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收放时空,凝境显情》。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各位介绍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属同一词牌创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现了三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从比较鉴赏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细细品味之处。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韵和谐;都有不流于俗的语言,言简意“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词都以数点笔墨,通过虚实情境的灵活选用,借助时空的变化,来串联意象,成功创设各个不同的丰厚意境,表情达意。这无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国诗人布莱克说“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现实时空是有限的,但文学的语言要求在有限中给人以无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练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这其中,便有时空收放的艺术。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诵读揣摩,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时空变化。

2.回归情境,感受时空变化对提升诗歌意境,丰富诗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三首词的比较鉴赏,体会时空安排与意境情感的密切关联,体会虚实之间展现的艺术张力。

二、说学生

【学情分析】在学习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思维僵化,浅尝辄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仅流于机械式的赏析,眼中只看到了诗歌大的轮廓,不愿读透,从而无法品味诗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诗内”;二是抠挖字眼,执着于表面的字义词义,肢解作品,将体味诗中的韵味、作者复杂多元的感情抛之脑后,“出不得诗外”。如何让学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诗中,体悟情感出得诗外,便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需要反复实践的重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比较鉴赏法

围绕一个鉴赏点,将三首词比较阅读,让学生在诵读、分析、联系比较中理解诗歌意境情感的不同,来体会时空虚实情境设置在此间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学重难点上,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多角度多层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学手段及教学媒体的运用

多媒体的展示,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比较鉴赏,文本较多的情况下,将本课中几个关键性的结论以提纲的形式罗列,让学生有更好的整体把握。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共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结反馈。

(一)引入新课:

以介绍大师的金句入手,陆机在《文赋》中说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这句话不难理解,“四时”、“万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时间和空间。诗人们在四时的交替中叹息,在观万物后引出纷繁的思绪,这实际上明确道出了诗人与时空的缘分。以此带入新课,以这组小令为例,和学生一起来粗浅的感受古典诗词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艺术。

(二)读诗,梳理概括:

引出这一概念后,带领学生落实文本。在诵读之后,先就常规的鉴赏思路,自然地请学生把握三首作品整体的意境和情感,为后面的品析打好基础。

1.提问:这三首词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苏轼:雪后小桥,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营造了素净空明的意境

牵挂期盼归“乡”之思

秦观:紧风,晓寒,冷霜,陋舍,鼠窥,人马喧闹,营造了凄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凄凉羁旅之愁

纳兰:落红,冷簟,孤灯的景象, ……此处隐藏15143个字……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朝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给我们诸多的联想与点滴的感慨,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文;

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

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①诵读②积累

(三)教学难点:①准确判断词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②虚词用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否则,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认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因此,范读多读显得非常重要。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我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勾画出疑难处及哲理句。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兹举一例如下:

→独体汉字叫“文”→文字

→装饰→掩饰(文过饰非)

→彩色交错为“文”

→华丽,有文采→文辞→文章,文献→文化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猜读训练思维;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强化。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积累;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毛泽东诗导入:“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自读注解①补充王安石相关内容

2、整体把握:(19分钟)

(1)范读(5分钟)难读字点拨:褒、华、谬、咎、父

(2)自由朗读(5分钟)诵读点拨:(略)

(3)齐读(5分钟)

(4)全文思路:(4分钟)

《【精华】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