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11-25 09:55:22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6篇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1、课件的精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精神饱满;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探究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理解口算算理。

3、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兴趣。

重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难点: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 ……此处隐藏7073个字……游戏吧!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拍手,要是小月女生拍手。教师最后报到二月,根据学生的反映得出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引入平年与闰年的教学中。

(通过用左拳记忆法和记大月的儿歌,轻松地帮助学生记住每个月的天数,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平年、闰年。

A、利用1981年——xxxx年二月的月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并完成记录表。

B、观察记录表,小组讨论: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会说出有的年二月有28天,有的年二月有29天,教师适时指出:二月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揭示出平年和闰年的定义后,继续提问:“为什么会有平、闰年之分呢?”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出示小知识,学生既知道平闰年的来历,又知道每4年中就有一个闰年。教师再追问:“闰年的年份与数字4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再次探究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首先出示年份除以4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然后让学生进行平闰年判断的练习。当学生判断1900除以4没有余数,而它却是平年时,教师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为学生设下悬念,再及时出示小知识,既解决了学生的困惑,学生也掌握了整百年是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即整百年份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C、练习,再次判断平年和闰年。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本部分教学中,教师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学生始终处于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特别是整百年是否为闰年的判断更是学生数学智慧的一次提升,同时插入平年闰年的课外知识,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更加完善。)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了年月日的知识,并得到了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知识方法到智慧岛去闯闯吧!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反馈提高

1、填空我最棒!

(1)、一年有()个大月,()个小月。

(2)、9月1日开学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今年的一、二、三月共()天。

(4)、平年一年有( )天,闰年一年有( )天。

(5)、四月份有()个星期零( )天。

2、判断我更行!

(1)每年都是365天。()

(2)24个月就是两年。()

(3)小明的书包是xxxx年2月29买的。()

3、口答: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月哪日出生的?

4、拓展练习。

小明在奶奶家连住了两个月,正好62天,这两个月可能是哪两个月?

(慧智岛闯关的练习遵循了学生爱动、爱玩、爱挑战的特点,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也培养了他们大胆探索的精神。)

第四环节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谈谈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成功之处。

3、“你还想研究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让学生谈收获、谈感想,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及要点知识进行梳理,利于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够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你还想研究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通过学生上网查找,把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眼睛”,是教学的“灵魂”,为课堂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从板书中,可以清晰看到本节课的知识点,重点及难点知识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小数,小数不同于整数,也不同于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很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但是,听了这节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欣赏了老师严密的课堂组织,更感叹于老师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是一节值得我们学习的课。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基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理念。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由运用熟悉的米尺直观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再到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实实在在地给学生创设了一片自主探究的天地,真正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了解1分米,3分米,7分米——写成0.1米,0.3米,0.7米的变化,认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通过猜测、验证,认识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又促使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积极交流,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锻炼、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

二、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用商场里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悟小数。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了生活中去,又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回了课堂,学生通过收集,会发现很多,因此也会进一步觉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离我们的生活很近,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导”在关键之处。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分出整数和小数后,老师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对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老师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不足之处:

整节课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有点“赶”的感觉,特别在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教学环节中,学生已有了生活经验,可以重点放在总结小数各数位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关于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